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统性推进研究生学风建设,通过硬件设施升级与学术环境建设双线并进,构建起“严管厚爱、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研究生科研生活提供全方位支撑。
硬件升级夯基础:打造“一人一工位”科研空间。学院瞄准学生科研需求,创新推出科研工位“三化”管理模式,一是空间专用化,划定研究生科研工位专区,配套储物柜、独立电源,实行“一人一工位”动态分配机制。二是制度规范化,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位分配与退出办法》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位管理办法》,明确工位分配、使用规范、卫生责任以及安全准则,从制度层面筑牢管理框架。三是考核激励化,推行“工位打卡”管理制度,将工位出勤率、科研成果产出等指标纳入评奖评优考核,以正向激励提升资源使用效能。

学术赋能提质量:构建“传帮带”育人生态。学院着力打造“专家引领+师生互助”学术育人体系,通过多维度举措激活科研创新动能。一是名家讲坛拓视野,举办“材料学科前沿讲座”,邀请国家杰青、海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开展专题讲座,拓宽师生学术视野。二是“携承”论坛促传承,启动“携承”学术论坛,组织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与新生交流,围绕文献研讨、实验设计以及论文撰写等开展科研经验分享。三是双向倡议共发力,面向全院教师发布《致全体研究生导师的学风建设倡议书》,倡导“名师领航、师生共进”的科研理念,号召教师主动担当指导责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面向全体研究生发布《致全体研究生同学的倡议书》,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实践,筑牢科研基石。

制度护航促长效:完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构建“空间-制度-文化”协同育人格局,通过系统化机制建设推动学风建设长效化发展。一是空间保障,建立“工位打卡—日常巡查—出勤考核”全流程管理机制,目前工位日均使用率稳定在90%以上,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制度引导,发挥《学术诚信公约》约束作用,修改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细则凸显科研成果,由辅导员牵头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专题学习活动,围绕核心条款进行详细解读;三是文化浸润,大力宣传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先进事迹,组织学习交流会,发挥朋辈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科研氛围。

通过“硬件筑基、学术赋能、制度护航”三维发力,学院已构建起“严管厚爱、科学规范”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系列活动开展以来,研究生人均科研时长显著增加,学术氛围持续向好。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深化研究生学风建设,以常态化机制推动科研能力的跃升,全面提升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
- 文字:孟必成
- 图片:李晓璇
- 编辑:赵飞
- 审核:屈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