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理学院代数及其应用团队在国际代数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Algebra及国际模糊数学领域顶级期刊Fuzzy Sets and System发表学术论文。
发表在Journal of Algebra的论文“Aspects of the commuting graph”主要研究了有限群的交换图,全文共61页,作者顺序按姓氏字母排列,依次为印度钦奈数学研究所V. Arvind教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Peter J. Cameron教授、理学院马儇龙副教授及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克拉索夫斯基数学和力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Natalia V. Maslova教授。群上交换图的研究最早起源于1955年,本文系统探讨了判定给定图是否为有限群上交换图的算法问题,且针对超特殊p-群(p为奇素数),给出了多项式算法。此外,就“分类交换图是余图或弦图时所对应的有限群”这一公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地,分类了交换图为余图时的所有有限单群。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和资助。
Journal of Algebra是由Elsevier出版的国际数学期刊,创刊于1964年,是国际代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聚焦代数及相关计算领域研究,要求论文具备重要成果及持久影响力。该期刊在中国数学会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4版中位列数学类T2,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位列2区。


发表在Fuzzy Sets and System的论文“An algebraic study of t-norm based residuated fuzzy tense logics”主要研究了基于三角模的剩余模糊时态逻辑的代数理论,理学院王军涛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安石油大学理学院为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1986年,著名逻辑学家W.B. Ewald在论文[Intuitionistic tense and modal logic, Journal ofSymbolicLogic,51 (1986)]中构建了直觉时态逻辑的公理系统IKt.本文指出了IKt并非是独立的,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基于三角模剩余模糊时态逻辑的公理化系统,并从泛代数角度通过语义扩张形式构建了基于三角模剩余模糊时态逻辑的代数语义体系,进而为剩余模糊时态逻辑提供了统一的代数处理框架,同时从范畴角度找到了时态剩余格范畴的等价范畴,得到了其一种简易化的表示性定理。
Fuzzy Sets and System是国际模糊系统协会(IFSA)会刊,创刊于1978年,是国际模糊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在中国数学会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4版中位列数学类T2,在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位列1区(TOP)。
理学院代数及其应用团队由8名博士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团队中1人担任SCI期刊Logic Journal of the IGPL领域编辑,1人担任SCI期刊Open Mathematics领域编辑,1人入选陕西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
该团队致力于代数学中的前沿问题及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代数图论、序代数、逻辑代数、算子代数等。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1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其中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在数学学报(中文版)、数学进展(中国)、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Journal of Algebra、Fuzzy Sets and Systems、SIAM Journal on Discrete Mathematics、Journal of Algebraic Combinatorics、Semigroup Forum、AlgebraColloquium、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Journal of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The Review of Symbolic Logic、Studia Logica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余篇,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
近年来,理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不断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科研组织模式改革,奋力开创学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其中数学学科先后成立了不确定性推理、代数及其应用、科学计算与反问题和最优化理论与机器学习四个科研团队。
- 文字:马儇龙、王军涛
- 图片:马儇龙、王军涛
- 编辑:黄毓虎
- 审核:席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