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陕西历史博物馆面向人文学院中文系2024级留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式文化教学活动,19名来自俄罗斯、吉尔吉斯坦等国的留学生参与其中。本次文化体验活动的主题为——“‘纸’为遇见你”。这是我校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牵手,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在课堂呈现和展厅参观的基础上,陕西历史博物馆首次将独具特色的虚拟仿真体验项目向外国留学生开放,将最新的博物馆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
活动伊始,教育员先用小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纸,然后带领留学生们在展厅中系统了解中国文字载体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了中国造纸术改进以前中国文字载体的发展历程: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及陶器上的符号,商代出土文物兽骨及其上面的甲骨文,周代土文物青铜器及其上面的铭文,战国时期的错金杜虎符及上面的铭文,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灞桥纸(西汉早期)等。随后留学生们踊跃分享各自国家与纸相关的文化记忆,在跨文化对话中深化了对纸张蕴含的文明价值的理解。


在虚拟仿真核心体验环节,留学生们通过数字技术化身古代工匠,从选料到抄纸,身临其境地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造纸工艺探索之旅,沉浸式感知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智慧精髓。最后,留学生们动手实践,亲身感受中国古法造纸的神奇魅力。本次活动充分利用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教育的最新成果,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相结合,为留学生搭建起了感知中华文明的全新平台。



随着我校来华留学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将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积极融入到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加活态化、多元化,是人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硕士授权点教师们一直探索的问题。2024年10月,中文系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以“博物馆资源在国际中文传播中的应用路径研究”为题,进行项目开发。本次活动是双方牵手,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文化系列专题的首次活动。数月来,从活动策划、项目开发、活动设计,双方均开展了密切合作。未来,双方将在这一基础上推出更多活动,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国际中文传播,真正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落到实处。中文系师生也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博物馆的文化项目研究和传统文化国际推广中。

- 文字:王祖灿、王敬艳
- 图片:王祖灿
- 编辑:戚晓波
- 审核:余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