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油田公司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也是我校毕业生“服务西部、扎根基层”的奋斗沃土。为扎实推进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充分征集一线用人单位对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建议,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5月7日至9日,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琛一行赴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风城油田作业区、采油二厂、采油一厂开展专题调研,重点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在与准东采油厂的交流中,厂长、党委副书记章彤表示,随着油气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油田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企业需要即掌握传统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又兼备地质工程一体化、大数据分析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需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总地质师范杰简要介绍了火烧山油田、北三台油田、沙南油田等多个油田的开发情况,充分肯定了西安石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及取得的各项成绩。随后,双方重点讨论了非常规油气开发领域的人才需求特点。在采油厂工作的校友建议学院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和前沿数字技术,帮助学生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实际应用。随后,双方就企业导师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本科生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等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风城油田作业区,副经理于淼系统介绍了风城油田作为国内最大超稠油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一级工程师孙森、油田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胡鹏程带领参观了SAGD先导试验区,讲解双水平井注采工艺的关键技术突破。在交流座谈环节,双方就超稠油开发特色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讨论,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素养提出的特殊要求,需要毕业生既掌握石油工程理论基础,又具备现场工艺优化能力,同时还要熟悉数字化监测系统的操作应用。建议学院在培养方案修订中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前沿特色专业课程,通过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教学+现场实践”的培养模式,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采油二厂是新疆油田数字化建设的标杆单位,在厂区生产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数千口油井的生产数据,副厂长东静波指出,数字化油田技术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了油田生产运营的全面智能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他强调,在数字化油田转型的当下,学院需更注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解决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王琛表示,学院正积极探索智慧油气工程微专业培养模式,瞄准人工智能与石油工程两个产业科研高地,赋能石油工程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油气工程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工科交叉融合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在采油一厂的调研中,总地质师韩俊伟详细介绍了一厂油田分布情况及开发历程。针对油田开发后期面临的技术挑战,他重点分享了通过建立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优化注采井网、开展聚合物驱和复合驱试验等创新实践。他强调,老油田高效开发特别考验毕业生的专业素养,需要具备扎实的油藏工程基础、敏锐的动态分析能力和创新的问题解决思维。在采油一厂工作的校友建议,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强化核心课程的教学深度,通过院企联合毕业设计、现场工程师讲座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此次与新疆油田公司四家主要生产单位的深度交流,在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教学和共建实习基地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不仅强化了院企合作关系,也为学院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调研过程中,王琛一行专程看望了在油田生产一线工作的校友代表,他们扎根准噶尔盆地多年,结合自身现场工作经验,围绕企业用人需求,为母校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学院将把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声音转化为培养方案中的“石油基因”,坚持“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理念,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
- 文字:陈召君
- 图片:各油田单位
- 编辑:陈召君
- 审核:司马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