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2月24日开学以来,人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在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对全院教师的在线教学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安排,并通过学院教师群发布了众多有参考价值的在线教学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学院在线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每日教学动态。按照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原则,人文学院任课教师云上教学齐上阵,精益求精重实效,积极投入到在线教学工作中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王敬艳:融入课程思政,强化责任担当
中文系王敬艳老师本学期主讲的本科课程为《外国文学(1)》和《基础写作(2)》,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教书不忘育人,主动将国内国际抗疫主题融入到课程在线教学中去,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学生的视野。
外国文学课上,因为本学期主要讲授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至19世纪的欧洲文学,在讲到“文艺复兴”专题时,王敬艳老师特别给同学们讲述了意大利的地理历史概况、民族文化特点,进而联系到当前的疫情,引导同学们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讲到“席勒的生平创作”这一专题时,通过席勒的《欢乐颂》,分析了诗人的“天下大同”情怀。通过教学中的种种,王老师试引导学生明白:当今世界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囯应该在疫情面摒弃意识形态成见,各自承担起自己的国际责任。任何的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盲目的优越感,都是不人道的。我们同属一个地球村,共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在这次疫情中,中国正以有担当的大国积极主动参与到全球抗疫中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真正的国际化视野和情怀,因为,未来中国参与全球化治理的行动中,主要的希望在你们,主要的担当在你们。同学们甚为感动,他们觉得外国文学这门课的学习,让他们真正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见卓识。
针对基础写作课,开学前,王敬艳老师认真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认为该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充分引入OBE理念、PBL模式,以成果为导向开展教学。她将课程首先分成若干个专题模块,每个专题模块都先和学生充分讨论,寻找社会热点,确定写作主题,完成“文案创意策划书”,确定每个人的写作题目。该课程第一期的主题是“文艺集结号——以笔书’疫”。同学们通过不同角度思考自己我国抗疫的思考。中文1902班相凯鑫同学在《不必惊慌,我等天亮,有光》中写道:“于黑暗中追光,于混沌中静待花开,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今日之中国,必将乘长风破万里浪,驱散黑暗,让九州大地灯火长明。”中1901班焦文丽同学在文章中写道:“鲁迅先生曾言,‘愿中国的青年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是啊,不必等候炬火,能做什么便去做,无论价值多少,总之那必将成为暗夜苍茫里的星光,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经历这次疫情,我明白了:原来,所谓国泰民安,山河无恙,便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中文1902班李亚东同学在《莫让大自然对人类失望》一文中反思了疫情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类也只是地球的暂住者,来也无定时,去也无定时,如水上泡微小而脆弱。面对同为是地球租户的动植物们,我们需心怀敬畏,而不是‘不知他命苦,只取自家甜’。”第二期的写作专题,面对疫情在全球的肆虐,在王敬艳老师的指导下,有小组的同学选择了“疫情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小组的同学选择了“疫情下的中国留学生”,还有小组的同学选择了“从疫情舆情看意见领袖的重要性”等作为自己写作的主题。中文1901班刘欣怡在文章中写道:“疫情面前,不分彼此。国际间的情谊令人动容,既有来自日本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也有中国送往伊朗的‘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灾难面前,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中1901班张璐璐同学在文章中写道:“ 面对疫情,若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然会出现只看到制度对立、意识形态不同、文化冲突的狭隘心理,必然会出现固执于偏见、不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反而借助问题制造对立和种族歧视。实际上,这样只会加剧矛盾和冲突,而没有团结与合作,就不可能真正战胜疫情。”通过基础写作课这门课程,王敬艳老师讲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使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还培养了问题意识、大爱情怀。
在人文学院,像王敬艳老师这样的老师很多,他们每天都默默工作在一线,用他们的专业学识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让课程思政入情入心。
中国庚子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了学生正常返校,影响到了教师课堂正常教学环节的开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人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教师群体齐上阵,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在线教学探索,人文学院一贯重视本科生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将一如既往夯实本科生教学这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为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人文力量!